【五院科普】运动性猝死,一个隐匿的“健康杀手”
·获得性:病毒性心肌炎(感冒未愈时运动)、心脏结构改变,增加心脏骤停风险。
2.脑源性
剧烈运动时血压骤升可致脑血管畸形破裂或动脉瘤出血,表现为剧烈头痛、意识丧失。
3.预警信号
·心血管预警:运动中胸痛或压迫感、心慌、不明原因极度疲乏。
·脑缺血征兆:眼前发黑、肢体麻木、短暂意识模糊。
高危人群与风险环境
1.高危群体
(1)有心血管疾病史或家族猝死史者;
(2)未经系统训练突然进行高强度运动者(如“周末战士”);
(3)肥胖、糖尿病或高血压控制不佳者;
(4)感冒或发热期间仍坚持运动者(病毒易侵袭心肌)。
2.危险环境因素
·温度:寒冷诱发心脏血管痉挛,高温导致脱水及电解质紊乱。
·晨间运动:清晨血液粘稠度高,交感神经激活易致血压骤升。
三级预防策略
1.一级预防(风险筛查)
·医学评估:建议运动前进行心电图、超声心动图及心肺运动试验,筛查疾病。
·个性化处方:高血压或冠心病患者需经心内科医生制定运动强度。
2.二级预防(科学运动)
·循序渐进:遵循“热身-训练-整理”三阶段,避免运动后立即蹲坐。
·环境管理:冬季运动前充分热身,夏季避免高温时段并补充电解质。
3.三级预防(急救干预)
·黄金4分钟:立即启动心肺复苏(CPR),优先使用自动体外除颤仪(AED)。
·社会配置:运动场所配置AED,社区普及心肺复苏培训。
建议
1.使用“运动相关心血管事件风险分层表”,结合家族史、症状、吸烟、肥胖等动态评估。
2.强调“运动不适立即停止”,警惕运动后头痛、晕厥,这常被误认为“疲劳”而延误救治。
运动性猝死并非运动的“原罪”
而是潜在疾病与不合理运动共同作用的结果
通过精准筛查、科学运动与急救体系建设
可显著降低其发生率
让运动回归健康本质
用科学守护生命律动!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